张秀辉:科研破迷雾,传承铸英才
发布日期:2025-03-25 供稿:党委宣传部 吴楠 摄影:本人提供
编辑:臧瑞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编者按】他们是匠心师者,以高尚的师德和不懈的追求,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他们是青春榜样,以优异成绩和出色表现,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他们是时代先锋,以出色业绩、卓越贡献和家国情怀,引领行业发展,回馈社会。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红色领军人”专题报道,讲述北理工人矢志强国、勇攀高峰的奋斗故事,旨在激励和鼓舞广大师生、校友潜心求索、恒心致远,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领军卓越。
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长期从事大气雾霾形成机制的研究工作。她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重点领域科学技术二等奖。她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是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她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张秀辉。
薪火相传,师道为先
“在北理工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赋予我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2007年,成绩优异的张秀辉提前一年博士毕业,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她接过导师手中的“接力棒”,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将人民教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了肩上。
张秀辉与导师李前树教授合影
“你们看,墙角三条相交的垂直线,能形成数轴、复平面、矢量、坐标系乃至线性空间,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认清数与矢量、空间点的坐标与矢量分量间,既存在本质区别,又具有内在数学联系……”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每周六晚,张秀辉的导师李前树教授都要为学生讲授《量子化学数理基础》。“刚读研时,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又重新学习了《普通物理》《线性代数》《物质结构》等基础知识,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功底,为日后的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秀辉回忆道。
“基础知识及其结构是实现终生学习、训练批判性思维和产生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精确的基本概念是交流思想、判论正误的准则,因此,一定要给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未来才能让他们建起‘高楼大厦’。”张秀辉对导师的教导至今记忆犹新,也在北理工这片育人沃土,用实际行动把导师的嘱咐传承下来。
张秀辉指导学生
“拌凉菜时撒点盐,为什么吃起来口感会更脆?”“古话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马拉松比赛时,你应该给你的好朋友递上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吗?”……张秀辉在为本科生开设的《物理化学》课上,总是“绞尽脑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着重揭示公式、符号背后的内涵,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仅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在今后的科研中也会失去创新能力。”张秀辉说。为了让学生学懂弄通,在教学中,张秀辉并不局限于一堂课或一本书,而是向内深挖讲原理,向外拓展讲应用,结合日常现象和前沿应用,将理论知识讲得生动透彻。
心系国家,潜心科研
雾霾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揭示其形成机制是解析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并从源头上治理颗粒物污染的关键,这既是国际关注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张秀辉勇于跨出学科领域,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创新性地提出了运用理论方法揭示污染地区颗粒物成核机制的想法。“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把理论研究透彻,实际应用才能事半功倍。”张秀辉说道。
张秀辉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没有现成的理论模型能用,怎么办?咬咬牙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张秀辉和团队成员从头做起,一起查资料,读文献。凭借滴水穿石的毅力,经过整整四年的不懈努力,张秀辉带领团队在复合污染下的大气颗粒物成核机理领域,趟出了一片天地。她将理论化学基础研究与解决雾霾问题的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提出了同时描述分子物理聚集和化学反应的新粒子成核机制模拟方案。在新粒子成核和增长研究方法的建立、新粒子成核和颗粒物非均相反应增长机制的揭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解决了细颗粒成核模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揭示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关键成因,为从源头上治理雾霾污染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ACS,ANGEW,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在大气颗粒物化学领域引领国际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秀辉与国际学者讨论
《环境化学前沿》、《环境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报道了张秀辉的科研成果,认为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复合大气污染条件下新粒子形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同时,她的科研成果还成功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助力激发大气化学领域研究生的创新潜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张秀辉还针对我国高能量密度材料的重大领域需求,积极投身氮原子簇的结构与性能理论研究,建立了团簇结构优化和筛选的新方法,开发专用计算新程序,突破了氮原子簇结构与爆炸性能高效预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瓶颈,相关成果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重点领域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亦师亦友,如亲如眷
“李前树老师为人直爽,每次我们犯错,他都不藏着掖着,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他那认真劲儿,恰似父母恨铁不成钢地教育孩子。他对我们视如己出,我们也特别爱戴他。”时隔二十多年,张秀辉仍心存感恩。带着这份感动与传承,张秀辉对自己的学生亦是关怀备至。“我入学时,张老师就手把手带着我读文献。提示我哪部分精读、哪部分泛读、都应该读些什么、还能有哪些拓展?”张秀辉的博士研究生刘玲回忆道,“张老师审阅我们写的论文初稿时,批注篇幅经常超过原文长度,甚至逐行标注逻辑漏洞与修改建议。”
张秀辉与学生合影
“要言传,更要身教,行胜于言。”张秀辉说,“我也很喜欢和学生们一块读文献、研讨问题,一同学习,一同成长。”作为研究生导师,张秀辉更注重因材施教,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博士生李浩获得全国颗粒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在于充分激发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挖掘创新潜力的同时培养其哲学思辨能力、批判性科学思维、学科交叉和文理融合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创新性科研实践的能力。”张秀辉表示。
刘玲副教授毕业时与导师张秀辉教授合影
“张老师在关注我们科研进展的同时,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我的爱人就是张老师介绍的。”刘玲笑着说。2022年,博士后出站的刘玲也留在化学与化工学院并受聘到副教授岗位,与导师张秀辉一起携手前行。
暮色渐浓,良乡校区工业生态楼灯火次第熄灭,忙碌了一天的张秀辉和刘玲并肩走出实验室,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相视一笑。“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要带着对北理工的热爱,对教学和科研的热忱,继续为领军人才培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