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春院士: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中国电动汽车梦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

 

  “我做了近40年的汽车研究,主要是新能源汽车。”

  从一片虚无到如今的生机勃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今非昔比。自上世纪80年代,认准电动汽车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孙逢春,几十年坚守在这个领域,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制造出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第一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第一个国家大数据监测平台……

  孙逢春,1958年生,湖南临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从起步到繁荣,回溯过往,我国新能源汽车从起步、高速发展到黄金时代,孙逢春都参与其中,带着对中国汽车事业的热爱,奋斗不辍,建功立业,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

改革的春风,让我走出大山,结缘电动车

  “我出生在湖南临澧县的一个偏远山区。1966年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总共上了8年学,16岁回乡下干农活儿,修过拖拉机和抽水机、当过民办教师、做过砖瓦工等很多事情。后来研究电动汽车真得益于早年修理拖拉机锻炼出的动手实践能力。”

孙逢春(前排左一)               孙逢春(最前)

  1977年10月下旬,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正在湘西北临澧县九里乡山脚下的一座砖瓦厂当砖瓦工的孙逢春,几经波折,成为公社十届高中生、近800名高考报名者的最后一位,此时距离高考只有3个星期。凭借中学打下的好底子,1978年,孙逢春如愿走入大学的校门。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四年后,孙逢春又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考上博士研究生,从此展开了自己的汽车梦。改革开放,长期以服务国防为主的北京工业学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迎来了自己的“五个历史性转变”,由封闭到开放,为京工学子们打开了国际视野,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深造机会。1987年,作为首批中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孙逢春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

  德国汽车工业的深厚积淀,让孙逢春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养分,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在德国学习期间,孙逢春的导师魏鲁麦特教授提出要留他在德国工作,并表示:“再留下干一年,博士学位由我们柏林工大给。”

  “可我为什么看不起自己国家的学位呢?”孙逢春想到当年在黄土地耕作的父母亲,想到了北理工导师陈肖南教授的殷切嘱托,“作为中国人,走出国门才更深地体会到国家强盛是多么重要。尽管那时候中国已经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桑塔纳轿车也在中国投产,但当时中外汽车工业差距之大,让我们这些留学生都有点抬不起头。中国虽穷,我们总不能让中国一直穷下去吧!我们中国的事还是要中国人自己干!” 1989年,孙逢春在德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每月6千马克(约两万八千八百元人民币)与每月92块人民币之间,年轻的孙逢春意气风发、毅然回国。

  读博期间,孙逢春逐渐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并不了解详情。由于跟导师做了很多项目,加之他非常聪明,导师魏鲁麦特两名助教做了5年都没有做出来的项目,孙逢春半年多就做出来了,因此导师非常喜欢孙逢春。“在回国前,我跟教授说想复印些资料带回去,他就把复印室钥匙给我,让我随便用。就这样,我在图书馆找了很多电动汽车相关资料,复印下来,装了一小集装箱。当时就有预感电动车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想好好研究。”

  这是孙逢春和电动汽车的第一次结缘。他说:“从中学回乡修拖拉机开始,我就与汽车结下了缘分,是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有幸结缘电动车,有机会为国家、为中国的汽车事业建功立业。”

“我们造出了‘远望号’”

孙逢春与“远望号”

  从零起步,白手起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发展机会不多,汽车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凭借仅有的3万元回国人员基金,孙逢春面对电动汽车高新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投资风险高的困难,扎根北理工土壤,发扬奋斗精神,艰苦攻关,步步为营。

  “我真正接触电动汽车是在1992年。”

  1992年,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联合开发,把军用电驱动技术转为民用大客车技术,中方当时是国防科工委牵头支持,美方是国防部主导。当时在国内找了很多院校和企业参与,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胜利客车厂、长安汽车等。项目调研时,北理工机械学院的一位副院长找到了孙逢春,因为他外语好,懂业务,可以作为技术翻译。

  项目谈判历时两年,在第一次谈判结束回来的路上,原国防科工委将军沈荣骏对孙逢春说:“小孙,中方合作委员会的技术负责人就是你了。”1994年,年仅36岁的孙逢春当上了军转民电动客车的总工程师。

  机、光、电、化,每一项技术的开发与创新都融入了孙逢春的心血与汗水。经过前期几年的积累、研制与不断完善,1994年,我国首部纯电动公交车“远望号”试车成功,得到原国防科工委、北京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年轻的孙逢春崭露头角。

  电动客车项目做完之后,两国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也用完了。1996年,香港的中华电力公司想购买这款电动客车,付款了200万港币的定金。“我们打算先做两辆车,然后再批量生产。当时说得好好的,美国的西屋公司、格鲁门公司和休斯公司提供动力系统、电机控制器、变速器再加上充电机,一套价格是4万美元。结果他们突然涨价到每套10万美元。光是动力系统就已经达到这个价格,入不敷出根本没法做,只得把香港公司的定金退回去。”这算是对孙逢春打击最大的一件事,他也再次坚定了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信念,决定自己研发电机和控制器。

  在1992年加入中美电动车项目之前,孙逢春已是北京理工大学振动与噪声实验室主任,当时这个实验室是全校科研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实验室,同时他也是汽车、摩托车减振器检测中心主任。

  “但是,我从1994年正式进入电动车项目后就辞职了。我认为找到了正式项目,实验室主任不当也罢。”“净身出户”的孙逢春跟自动控制学院一位老师带着两个学生,从学校借了一间储物间做办公室。“刚开始起步,一切从零开始,我们买了四套桌椅、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打印机,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成果终于做出来了,1997年,北京市正式立项,这是我国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传动系统,而且原理上比国外要先进,能效比也比国外高。之后,该项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与奥运“结缘”,让中国电动车闪亮世界舞台

北理工研发的电动客车用于北京奥运会

  1998年到2000年期间,孙逢春是北京市申奥交通领域的技术成员之一。“如果申奥成功,要在奥运中心区实现公交系统零排放”这是在1999年申奥承诺里面,北京对世界做出的承诺。奥运申办成功之后,新能源汽车因此成为科技奥运的12个重点专项之一,孙逢春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此项目的首席专家。

  “我清楚记得,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时对我说,车不能出问题,因为24小时在运行。为了奥运项目,我们做了很多技术攻关。要实现电动汽车在两个多月内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挑战是很大的,而且技术人员进不去‘鸟巢’那些场地,只能在场馆外监控。”2003年,当孙逢春得知技术人员无法进入奥运核心区的时候,就马上做起了新能源汽车的远程监控,并在北京市道路上进行可靠性运行测试。“回想起来,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做的车联网的前身。”

  2008年奥运会期间,孙逢春带领北理工团队研发的55辆中国自主创新的纯电动大客车行驶上路,为奥运官员、媒体记者和运动员提供24小时服务。在世界奥运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电动汽车,实现了奥运中心区零排放,兑现了北京奥组委“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

  然而,在绿色、科技、舒适的电动车背后,是北理工团队数不尽的辛劳。为了这份责任,孙逢春的作息时间表里,数年来看不到一个周末和节假日,上班时,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推进课题研究;下班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密云、通州和丰台三家生产厂间,指挥生产电动客车,一个月驾车行驶近万公里。“当时我们每天都要开车到通州调车,无论是深夜还是严冬,都在不断地攻关、调试,一定要把车搞得万无一失!我们培养的很大一批硕、博士生,都是那时锻炼出来的,现在已经成长为行业的栋梁。” 团队骨干、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林程教授回忆。

  “对于我们来说,北京奥运会绝对不是一场‘汽车秀’,而是一个展现中国标准的机会。我们要告诉全世界,电动汽车应该这样运行。” 孙逢春说。

  此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会议都采纳了这套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目前,孙逢春团队已解决了电池高寒问题,让北京冬奥会能够用上新能源汽车,并将其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推广使用,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故事仍然在不断谱写新篇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决策和技术路线引领全球!”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从当初的4人研发小组,发展到今天有几十人的研究团队,孙逢春团队在电动车辆科研、产业化和示范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不少奖项。2010年1月,北理工正式成立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后续又陆续建立了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等。

  谈及改革开放,孙逢春激动地说:“改革开放40年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10年国家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5年又被列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政策层面的重视对我触动最大,对于我个人来说,电动汽车是自己的专业方向没选错;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面对环保和节能的双重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客观来看,中国在战略决策和技术路线上起到了引领世界的作用。相对传统燃油车来说,在新能源汽车上运用智能网联技术更容易快速地实现,这为后期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把交通智能化做起来。我想这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路线,即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将来也是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年,从一辆整车的制造,到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到一个标准化平台的打造,再到一个产业链的形成;从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孙逢春肩负起了时代赋予北理工人的使命,将北理工品质、北理工基因注入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为此打造了北理工团队、北理工体系、北理工标准。

  改革开放为中国腾飞注入强劲动力,以孙逢春为代表的北理工人,用爱国奋斗的精神,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刻印下道道闪亮的车辙,继续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沐风飞驰!

  (内容来源:由党委宣传部根据《潇湘晨报》《中国汽车报》《中国科学报》、人民网等新闻报道撰写而成;图片来源于本人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