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青春人生

机械与车辆学院 李佳蔓:大胆尝试,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机械与车辆学院2013级本科生,本科期间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大二、大三学年综测均为专业第一。曾获“学生标兵”、校级“十佳团员”、北京市“先锋团员”等荣誉称号。获第九届、第十届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北京市工训赛一等奖。大学一直在学生组织任职,大三学年担任学院新闻社社长,多次参与支教、“长走节”、汽车博物馆义务讲解、京港大学生交流志愿活动,多次参与社会实践,如参与北京市地铁文化调研、赴甘肃省调研教育状况、赴香港体验不同的教育文化氛围、赴山西体验八路军文化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李佳蔓,是机械与车辆学院2013级本科生,首先祝贺大家正式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祝贺你们!很开心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这次故事会的主题是“大胆尝试,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自信,一路伴我成长

四年前,刚刚进入大学的我如一只挣脱了牢笼的小鸟,每天漫无目的地生活,加上对美食的无法拒绝,不愿意运动的懒散,一学期过去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重的直线上升,成绩一路下降。大一下学期开学之后,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改变,不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嘛。想要宅宿舍看剧吃零食的时候,就跑去图书馆学习,晚上下课之后不再光顾中食堂,转而去南操场跑步。刚开始一段时间,真的挺难熬的,可是一天天坚持下来会发现,竟然爱上了这种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给我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一年之后,再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特别开心,因为给自己的约定实现了,瘦回去了!。运动带给我的改变有很多,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是,自信心大大提升了,有勇气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刚入大学那会儿,我想要学一门乐器,但是觉得自己好像缺少音乐细胞似的,不敢去尝试。后来我鼓起勇气去学,如今也已经可以弹奏简单的古琴曲子了。

规律的生活带给我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学习成绩。处在一个男女比接近10:1的专业,女生本就是稀有物种,女学霸也就更少了。我也考虑过要不要换个专业,但是并没有发现自己特别钟意的方向,所以一番思索之后,还是决定在现有专业上努力,慢慢从专业排名30多到大二大三两个学年连续成为专业第一。四年前,我像你们一样坐在台下,台上一位学姐的话我一直都记得,“越努力,越幸运”。自那以后,我始终都记着这句话。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保研或者出国都能让自己有更大的信心,空闲时间努力健身,能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体会运动带来的酣畅淋漓,这些积累会一点点带我们向梦想走进。大三下学期初的时候,我在保研论坛上面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夏令营通知,便在网站上提交了相应的报名信息。凭着前三年的成绩积累,一个多月后我最终收到了夏令营的入营通知。夏令营一周的时间主要了解导师的介绍研究内容以及多对一面试。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听导师的报告,积极地跟导师沟通,表达自己的研究兴趣,展现学术潜力。最后要参加全英文面试,老师们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和所选研究方向的相关知识。虽然最后没有选择香港,但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一起交流,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中大的校园漫步,在香港的街道穿梭,在风景绮丽的合一亭畅谈未来,也在维多利亚港定下十年之约。大家一起交流,总能相互鼓励,感觉真的非常棒!

四年来,是运动让我找到了自信,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稳重成熟的青年人,勇敢去尝试。

节能车队的老学姐

在良乡度过了两年安静的生活,大二快结束的时候看到了各大车队招暑期实习生的消息,于是心里一颗小火苗被点燃了。蠢蠢欲动的我,大胆地选择去试一试。给大家介绍一下,车队,是很有三院特色的一个团队了。再插播个小广告,在中关村校区北门附近的工程训练中心,有四个车队,分别是节能车队、方程式车队、智能车队以及无人车队,面向各专业的同学开放。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在节能车队的生活。

2015年5月份,我收到了节能车队的暑期实习面试通知,地点是在良乡的理学楼C106。说实话,心里还是特别紧张的,去的路上一直在想:学长学姐会问我什么问题?万一我回答不上来怎么办呢?无比紧张的时候,听到了有人喊我的名字,进屋后,看到了两个笑容超级温暖的学长,一下紧张感就消失了。当时有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加入节能车队?我想也没想就回答道,想要寻找一份归属感。

就是带着这样的初衷,我走进了这里。

大二到大三,从小学妹变身为老学姐,而这一年,车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电车的大变身。我们准备做全碳纤维车身和新的控制板。碳纤车身主要是车队队长陈健负责,他从外国网站上看相关的学习资料,然后自己在国内买原料,一点点模仿制作。从无到有,我们最终成功制作了碳纤车身。印象很深的是第二年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由于近几年都在广州举办,所以简称为广州赛。这次比赛只能用状况连连四个字来形容乐。预赛那天下午,当时我在工作棚里收拾东西,突然陈健回来,跟我说:佳蔓,G01在拐弯的时候翻车了。我当时听了之后整个人是懵的,然后立刻冷静下来,问车手:没关系,你有没有哪里受伤?他就坐在我旁边,摇了摇头,没有多说话。这个时候,G02的车手回来,说:蔓姐,G02出事了,车胎爆了。我看到那个小姑娘眼泪都要出来了。就抱着她,安慰她说:艳艳,没关系,这只是预赛,遇到问题,咱们还有机会去补救的。那个下午,广州特别热,可我最大的感受是,冷。因为我担心,担心一年的努力会没有结果。但是,我又无比相信我的队友们。翻车了就修,车胎爆了就换,车检没有通过就继续完善,那天下午三个队长忙到特别晚,最终第二天的正式赛,油车获得第四名,车队获得了十年贡献奖。这件事情之后,我们都有反思。首先,赛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将能想到的突发状况都做好预案;其次,赛场上遇到问题,一定不能着急,临危不乱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后来,我在想,在车队的两年,我获得了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情谊。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尽所能。平时干活,当我觉得很累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在忙,就会瞬间动力很足,在赛场上,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突发状况,紧张的时候,看到你旁边站着的那个人镇定自若,就觉得,不害怕了,问题肯定能解决。

如今,已经离开了节能车队,但只要那里有什么需要,我一定还会尽我所能地提供帮助。

这个工科女有点儿不一样

前面主要讲了我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以及科研竞赛,但是,你们眼前的这个学姐,是一个有些特别的工科女哦。

高中时候,我特别喜欢柴静,读她的书《看见》,特别向往记者的生活。所以看到燕京新闻社这五个字的时候,我心动了。虽然知道大三会很忙,但还是跟着自己的心选择加入。在新闻社的一年半,我们一方面坚持传统的优秀传统,做纸质媒体,印刷燕京之声,观察潮,红枫林,另一方面,也赶上新媒体的热潮,将主阵地渐渐转移到微信平台上。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早上8点上课到11.25下课,下了课直接奔到篮球场,做篮球赛的跟踪报道,大概一点的时候球赛结束,便利店买一个面包就到教室继续上课。下午下了课,就开始写稿,整理照片,晚上十点之前将推送发在平台上。我同时做着记者加编辑的工作,因为热爱,总是乐在其中。

后来,微信平台进行改革,开设原创板块,一向爱写字的我,毫不犹豫地接了一个板块——闲聊私语。接了这个任务,就有了每周出一篇原创文章的动力。可是写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我也是这样。记得某个周二,下课回宿舍的路上,我特别难受,给好朋友打电话诉苦,生活真是太累了,每周读书时间太少了,可每周还要写稿,要一直输出东西,没有输入,自己像要被掏空了,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没有味道了!好朋友也不说话,因为他了解我,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有人愿意听我说出来,我就会好很多,并且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果不其然,第二天,我就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方案,每天无论如何,一定要有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电子版携带方便,所以我碎片化的时间都是阅读电子书籍。有规律的生活,能给自己带来心安的感觉,后来渐渐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在新闻社工作了近两年,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

在2017年的第一天,我送给自己的第一份新年礼物就是,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记录自己生活和偶然的一些感慨。经常有粉丝在后台留言说,看到我的文字,就会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不顺利的事情,总会过去。目前,平台上已经更新近50次。有时候做推送不方便,我会在手机上写文字,以文本或者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出去。其实,我并不喜欢说教,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经历,而如果这份经历恰好能够让你感到共鸣,给生活增些乐观态度,那我就更开心了。

生活中还有更多时间是独处的。除了正常的学习实践,其余的就是留给爱好了。

第一个是读书。

我读书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偏散文和小说。

一般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读某一个作者的书。比如大四上学期,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金庸的天龙八部、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杂忆与杂写、洗澡、将饮茶等等。读书的时候必须要做读书笔记,之后也会写收获,将其分享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最喜欢的书就是红楼梦。带我入门的是咱们学校的一名选修课老师,刘晓蕾老师,在她的讲解中,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大观园,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以前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说,刘老师让我的生活观念有了大的改变,是她让我认识到,爱和美是生命永恒的追寻。特别感激能在大二的时候,就遇到这位老师。

第二个是听昆曲。

大四下学期的时候,我参与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经典昆曲课程》,每周四在理教207聆听昆曲界大师的分享。每周两个小时的课程,大概是我为数不多的全神贯注听讲的一门课程了。其实咱们在北京,文化资源是很多的,很多剧场、剧院都会有演出,可以抽时间去看。为什么喜欢昆曲呢?大概是因为它真的是太美了,对于美的东西,我是真的没有抵抗力。

第三个是学语言。

大学期间,学了日语和西班牙语入门两门课程,目前主要是在手机上通过app来接着学习西班牙语。我学语言的目的没有很明确,就是单纯地对西班牙这个国家有好感,就想去学一学西班牙语,所以学起来也很快乐。

第四个就是各种新的尝试。

热爱国乐,就去学了古琴,喜欢陶瓷,就去学了生活陶瓷器皿制作,因为想要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就在网易公开课学习博弈论、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想去看秦淮河,就在考试结束后一个人去南京走一走。

四年的北理生活转瞬即逝,如今每每想到母校,最想说的就是感谢。在这里,我遇到了兢兢业业的老师,让我得以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遇到了思维活跃的人文社科老师,带我体验生活的爱与美好;遇到了热情温暖的节能车大家庭,给了我家一样的归属感;遇到了精诚团结雷厉风行的燕京新闻社,让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媒体人;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励相互支持;遇见了昆曲,遇见了国乐,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今后的四年,你们会经历很多很多的事情,真心地希望大家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大胆放心地尝试!

谢谢大家。

发表时间:2019-07-30 供稿: 学工部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