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家一户”,服务“上下左右”


——北京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纪实

 

  “打破‘一家一户’, 支撑学科发展,服务教学科研,能够面向社会”,寥寥数语,道出了北京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清晰定位。

  资源是事业的保障,对于大学建设更是蔚为关键。回顾中国高校的发展之路,每一次的改革与提升,都离不开对资源配置模式的调整。当“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吹响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必须扭住‘资源配置’这个至关重要的‘牛鼻子’”进一步成为共识。以资源配置改革推进高校综合改革,不仅可以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实现资源最佳开发利用,还能促进高校职能有效发挥,进而为形成管长远、可持续的高校治理体系提供支撑。

  2014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启动了良乡校区分析测试中心(简称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启了新时期的资源配置改革工作。

问题导向,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大学始终面临巨大的资源压力。办学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如何以师生为本,合理配置资源,走集约化、共享化的资源平台建设道路?从哪里开篇,哪里的资源需求更为迫切?如何有效启动资源配置改革,盘活高校办学资源,使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更大动力?

  “我校历来重视高水平分析测试设备平台的建设,但是原有分析测试实验条件的建设,大都依托院系或者单个实验室,设备重复采购,利用率不高,维护使用成效不佳。由于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教师还要辛苦周折到校外做实验,非常不便。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资源分散配置,直接削弱了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科建设。”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史天贵谈到。

  坚持问题导向,北京理工大学找到资源配置改革的切入口——建设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的是通过校级大平台的建设,有效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证教学与科研,服务于师生需求,克服资源的碎片化和孤岛现象。中心定位为公共支撑技术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测试服务,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学校在推动良乡校区建设的背景下,抓住综合改革契机,大力推进中心建设,建成的中心位于良乡校区化学化工楼,面积约1340平方米,建有核磁室、衍射室、电镜室、质谱室、光谱室、热分析室、材料加工室等多个测试分室以及管理办公室、业务办公室。中心不仅整合了化学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已有的实验条件和管理体系,还为大量先进仪器购置和使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良乡校区分析测试中心平面分布图

1.透射电子显微镜   2.扫描电子显微镜
3.磁控溅射镀膜机   4.智能重量分析仪

模式创新,多维打造一流平台

  学校的第十四次党代会对良乡校区做出明确定位:以理科、文科及新兴交叉学科为主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同时逐步成为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基地。

  学校依据上述校区规划定位,积极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以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为目标,从设备购置、管理机制、人员配备等多方面将中心倾力打造为一流水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流设备是分析测试中心平台的重要硬件支撑。目前中心拥有700M/400M核磁、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液相色谱、质谱、光谱、质量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等各类大型仪器设备50余台套,总值6200余万元。除了整合原有资源,分析测试中心还引进购买了一批高水平分析测试设备。其中尤以Bruker Avance III HD 700M核磁共振波谱仪和D8 VENTURE 双光源自动切换 X射线单晶衍射仪具有代表性。中心引进的Bruker Avance III HD 700M核磁共振波谱仪采用ASCENDTM超屏蔽超导磁体系统并配备最新型的超低温BBO CryoProbeTM探头,在射频输出、数据获取、灵敏度和分析速度方面均具有卓越表现。D8 VENTURE 双光源自动切换X射线单晶衍射仪是布鲁克最新推出的基于CMOS二维探测器的最新一代单晶衍射仪,该设备的Mo/Cu双微交斑光源,配备双发生器,可自动切换,配以最新一代KAPPA四轴测角仪,使得同时操作两种光源变得更加简单。

1.700M核磁共振波谱仪(左下) 2.400M核磁共振波谱仪(右上) 3.X射线单晶衍射仪(右下)

  中心建设立足于“高起点、高要求、高效率”,本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完善体制、统筹建设”的原则,推行“依托学科、集中管理、有偿使用、开放共享”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集中管理集中使用,专管专用,最大程度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成为学校多学科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综合性平台。

  中心聘请相关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干部组建了专家委员会,为中心日常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中心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须经专家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心还制定了管理运行办法等各类管理制度、规定20余个,实现了管理工作制度化,业务工作流程化,日常运维日臻完善。中心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组建了专兼职技术队伍,聘请高水平的PI参与中心管理,建立了队伍的培训、培养、考核评价机制。“一流的分析测试中心应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高效务实的政策制度+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化学学院院长、分析测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胡长文教授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立了包括信息查询、安全准入、安全防护、预约服务、质量追溯等标准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所有设备使用实现在线预约管理,实现中心大型仪器设备测试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和全天候开放,有效保障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时间的增加。“我们在使用设备之前,通过网络查看什么时间段可用,然后进行预约。预约之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凭个人一卡通刷卡进入中心、进入房间、打开设备。”化学学院王曙光同学说。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既给师生使用带来方便,也提高了中心的管理效率。

  化学学院、化工学院是中心现阶段的主要使用者,中心对于两个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心的使命还不仅此。随着学校发展逐步迈入“良乡时代”,将有生命学院、材料学院等学术机构整建制迁入良乡校区,分析测试中心还将逐步扩充设备,发挥多学科服务的功能,这对于学校的学科交叉融合意义重大。化工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冯金生谈到,“分析测试中心不仅为教师、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为化学、化工、生命、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数据共享使得资源的集约化效应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成倍提升”。

  在中心建立之初,分析测试中心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直管,依托学科平台和职能部门共同管理。2016年4月,学校将分析测试中心设置为独立机构,负责建设与管理学校资源共享的分析测试平台。创新的管理模式使中心在整体建设规划、大型设备购置、管理运行机制和技术队伍引进等方面,有更加良好的保障,成为为多学科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保证先进性。

优化运行,真正实现服务社会

  “以管理促发展,以技术求创新”是中心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核心原则。目前中心已经发挥出资源整合后的“威力”,实现了大型高水平设备的统一规划、论证、采购,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初生之际,就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和生命力。

  面对未来,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者更是信心十足,成竹在胸。中心将在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成服务周边,对外合作的新亮点。“一个好的分析测试中心,不仅能服务学科,还能给学校创收”,分析测试中心负责人彭绍春说,“我们在保证满足校内师生使用的基础上,把多余检测能力按照市场价对外开放,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

  这样的设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国内外同行中的佼佼者,均能跨出学校范围,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水平测试平台;另一方面,从地域条件看,结合北京发展战略,房山区及北京南部将会聚集更多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而分析测试资源相对匮乏,一流分析测试平台更是难求,这些都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断提高测试的服务内容、技术水平,提高品牌美誉度是我们开展对外合作的前提”,彭绍春表示。

  北京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学校建设共享实验平台的一个重要起点,是学校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案例,也是学校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分析测试中心用“存量调整”的改革方式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正是学校“顶层设计、谋划大局、把握重点、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综合改革思路的现实注解。